#出版告解室
出版業存在一種聲音,一種指責讀者不看書、不買書,被手機臉書征服才導致出版寒冬的聲音(通常是前輩),或者也有暗指通路變化、書店不再培養讀者的批評(這也通常是前輩),然而真的是如此嗎?
編輯是一種溝通、手工的技藝,在電子化的時代中,也依舊會存在。
但出版並不是,書本的刷次減少,也意味著每一塊版、每次出版的單位成本提高。和成本相對低的網路閱讀相比,兩者對應的,顯然是完全不同的物質基礎和閱讀性質。把兩者類比或相互取代,其實是一種焦慮,一種錯認。
換言之,既然出版的成本提高,在選書、企劃方面,自然也要更小心翼翼,更善用手工的純粹、印刷的特性,更重視書的物質性可以創造的環境。這些,或許是在紙本出版不易的現下,更能召喚讀者共鳴的關鍵吧。
***************
數位的茫茫大海無法抵毀一本書在誕生過程中的所有妥協,那些刪修與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選擇都牢不可破,不允許再輕易更動。抽象的書寫被賦予具體的存在,如此安心,即便在黑暗之中,在不接電不發光不連上群眾的私密空間裡,也能真實擁有。如果想要進一步閱讀,你還必須開一盞燈。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。